新聞資訊
news千米高的懸崖峭壁下,纖薄如殼的大壩,橫鎖在金沙江上與水搏擊;粵港澳大灣區的珠海金灣,茫茫海面之上,成排大風車迎風旋轉;天山東麓戈壁灘上,遍布的定日鏡,恰似“銀色向日葵”與日共舞。
這不是科幻大片里的場景,而是中國能建鑄成的國之重器。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,一個個工程落地,撐起了大國發展的脊梁。
從“萬里長江第一壩”到“最聰明的大壩”
萬里長江第一壩——葛洲壩工程聲名遠外,被譽為中國水電建設史上的里程碑。
將時間軸撥到1970年12月,葛洲壩工程破土動工。
當時中國沒有修建此類大壩的經驗,建設者只能邊勘測、邊設計、用人拉肩扛的方式,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。
直至二期工程建設,火車、門機等設備的運用,才大大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。
從人工到機械化的更迭中,葛洲壩工程歷時十八載,創造了100多項當時中國水電施工的最高紀錄。
“截斷巫山云雨,高峽出平湖”,葛洲壩工程的問世,給三峽工程作足了準備。
葛洲壩集團在三峽工程建設中又創造了112項“世界之最”,934項發明專利,以及135項質量標準,中國裝備制造產業也隨之帶動,整體崛起。
歲月賡續,中國能建在建設1000多個水電工程中,親歷了中國水電從追趕到領跑的蛻變。
在大風頻發、晝夜溫差大的金沙江干熱河谷地區,如何避免世界最薄300米級雙曲拱壩開裂,成為橫亙在工程師面前的一道難題。
建設團隊作了一個大膽嘗試,為大壩找“退燒藥”:全壩使用低熱水泥混凝土——這也是世界水壩建造史上的首創。
隨著大數據、物聯網、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,烏東德水電站實現了全生命周期“全面感知、真實分析、實時控制”。
建設團隊自豪地稱其為“最聰明的大壩”,破解了無壩不裂的頑疾。
如今,創造了8項“世界第一”、15項“全球首次”的烏東德水電站全面投運發電。
烏東德與中國能建參建的三峽、白鶴灘、溪洛渡、向家壩,以及獨家建設的葛洲壩水電站共同構成世界最大綠色能源走廊。
新疆戈壁上的“銀色向日葵”
作為在新能源熱發電領域擁有世界領先設計、建設能力的中國能建,正在國內光照時間最充裕的地區之一——新疆哈密“種太陽”。
在一望無垠的戈壁灘上,國家首批太陽能熱發電示范工程——哈密50兆瓦熔鹽塔式光熱發電站已開啟24小時不間斷發電模式。
一萬四千多面國內首創的五邊形巨蜥式定日鏡,以同心圓形式圍繞著中心吸熱塔,與日共舞。
項目采用先進的塔式熔鹽發電技術,熔鹽吸收熱量后,像“充電寶”將能量儲存,在太陽“睡覺”后,電站依舊能夠發電。
全面投運后,每年可向電網提供清潔電力約1.983億千瓦時,節約標煤6.19萬噸。
無論是哈密光熱電站,還是中國第一座地熱電站西藏羊八井電站,亦或是張北國家風光儲輸示范電站,中國能建長期以來在新能源建設領域的探索與開拓,與國家“30·60”目標同頻共振。
中國能建的決心,從其發布的《踐行“30·60”戰略目標行動方案(白皮書)》中便可窺知一二。
作為能源電力建設的國家隊、引領者、排頭兵,中國能建正在聚焦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目標,抓緊部署低碳、零碳、負碳關鍵核心技術研究,圍繞新型電力系統、清潔高效火電、新型輸電通道、新能源、生態環境綜合治理、交通建筑與能源電力融合、綠色生產等領域,著力突破一批前瞻性、戰略性和應用性技術,持續壯大清潔能源產業,向新能源和綜合智慧能源轉型。
匠心溫度,為重器“鑄魂”
當今世界十大火力發電站,中國能建建設了其中6座。玉環電廠、泰州二期等一批經典工程,成為全球煤電節能降耗的標桿。
世界十大水電站,中國能建鑄造了其中5座。從萬里長江第一壩,到世界在建規模最大水電站,占據水電施工技術制高點。
每一個令世人驚嘆的大國重器背后,都有數不盡的艱辛時刻。正是一名名工匠的赤忱堅守,讓一個個夢想成為現實。
2021年,6月28日,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投產發電,而誰又能將百萬千瓦機組吊裝與一位女子聯系在一起。
“大鉤起”“大鉤?!薄?/p>
2021年4月25日,46歲的梅琳操作兩臺載重1300噸的橋機,將2300噸的“巨無霸”轉子吊進機坑,移動距離控制在1毫米以內,引領巨型水電機組進入“擺度個位數”時代。
評價她,同事就用三個字:那就是精、準、穩。
梅琳為了“求穩”下了很多功夫。她常把裝滿水的水桶當吊物,以水桶滴水不溢落入指定地點為目標練習。
“落子無悔”已成為大國工匠梅琳的人生信條。從業26年來,她參與了三峽70萬千瓦、溪洛渡77萬千瓦、白鶴灘100萬千瓦機組的吊裝。
她的“吊裝史”恰恰見證了我國大型水電工程建設從“中國制造”到“中國創造”的歷史性跨越。
勇攀高峰、敢為人先——正是中國能建人的寫照。
在海上風電領域,編制了《海上風力發電廠設計規范》,填補了我國海上風電場設計標準的空白。
“你們看到的只是光鮮的喝彩?!表椖吭O計總工金蕾回憶道,“幾年沒有投產業績,工作與其他同事毫無交集?!弊袄浒宓省?,團隊成員也曾感失落。
相比之下,與海洋打交道才是更大的考驗。
2020年8月,12級臺風“海高斯”過境,工程師被迫滯留。原本一周返岸的計劃,變成了31天的海上生存挑戰:到了第12天,能吃的只剩下兩棵白菜,7人圍著桌子,誰也舍不得先動筷。后來,岸上的兄弟們頂著狂風巨浪將物資送上來,所有人熱淚盈眶。
結果證明,團隊這些年的選擇與堅守沒有白費。
中國能建廣東院以海上風電為著力點,在清潔能源快速崛起中,反而贏得了生存先機,先后承建了華電陽江青洲三、中廣核陽江南鵬島、陽江沙扒、湛江外羅、湛江徐聞、江蘇濱海南H3號等一大批優質海上風電項目。
在“30·60”目標之下,能源變革的號角再次吹響。
展望未來,積極融入共享、數字、綠色低碳經濟“三大經濟形態”,在一體化、高質量、融合發展“三大發展趨勢”中實現新突破,以匠心鑄重器,中國能建人的目標已是星辰大海。